从倾慕到兵戈:蒋介石与希特勒的中德隐秘交往
柏林总理府地下室的枪声还在硝烟中回荡,重庆的礼堂已亮起胜利的灯火。1945年5月初,当蒋介石高举酒杯向美英苏盟国将领祝贺欧战结束时,很少有人想起,仅仅七年前,他书架上还珍藏着希特勒亲赠的军刀,两人互致生日的电报字句间满是热络。这段始于倾慕、终于兵戈的奇特交往,
柏林总理府地下室的枪声还在硝烟中回荡,重庆的礼堂已亮起胜利的灯火。1945年5月初,当蒋介石高举酒杯向美英苏盟国将领祝贺欧战结束时,很少有人想起,仅仅七年前,他书架上还珍藏着希特勒亲赠的军刀,两人互致生日的电报字句间满是热络。这段始于倾慕、终于兵戈的奇特交往,
1941年6月22日,德国300万大军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突然越过边境线,一头撞向了苏联。这不是突发奇想,也不是热血上头,而是一步步被“逼”出来的孤注一掷。
在历史的滔滔长河里,阿道夫·希特勒绝对是个让人痛恨至极的名字。他那极端的民族主义以及反犹太主义观念,致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无数鲜活的生命消逝。不过,除了他所犯下的残暴恶行之外,他的话语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希特勒曾讲道:“若要消灭一个民族,得先让它的文化土崩
纳粹德国历史上勃洛姆堡的名字充满复杂性,他曾是军界的象征,见证并参与了纳粹德国军事扩张的关键阶段,但是一段婚姻和随之而来的丑闻使他从高高在上的陆军元帅沦为被历史遗忘的人物。
这位名叫约翰·拉贝的德国人,为何会向同为法西斯阵营的希特勒求援?他的电报最终换来了什么?这场跨越道德、政治与军事的荒诞悲剧,揭开了二战中最令人心碎的黑色幽默。
“当坦克方阵轰鸣着驶过列宁墓,炮口还沾着前线的泥浆——这不是胜利庆典,而是向死而生的冲锋号!” 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零下25℃的严寒中,5万苏军完成人类战争史上最悲壮的阅兵:受阅部队直接开赴战场,平均存活时间不足72小时。这场被丘吉尔称为“20世纪最铁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登上德国权力之巅。人们常归因于他蛊惑人心的演讲或迎合时代的理念。但一个关键因素常被低估:他那段堪称“死神抽签幸存者”的一战西线经历。在平均存活时间以周计算的堑壕地狱里,他不仅熬过了整整四年,干的还是伤亡率爆表的传令兵——这哪是当兵?简
希特勒为什么能够在1933年成功当选为德国总理?很多人肯定会说是因为希特勒蛊惑人心的演讲能力,也有人会说是因为希特勒的理念符合当时德国的需要,这些都是原因,但是还有一个希特勒自身的经历也不能忽视,希特勒是一名一战老兵,在西线打了四年堑壕战,了解一战的人就知道
1942年12月,英国ATS服务部队中有一批女绘图员,这里的ATS意味着军队培训战略。绘图员承担着辅助本土防御部队开展战略前瞻的工作,她们绘制了诸多图纸,像地图、建筑物略图等。身着军队制服的这些女子,看起来英姿飒爽,容貌出众。
现在,让我们将时间倒回,以二战中极为关键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为切入点,大胆去设想:要是没有朱可夫,希特勒会不会真的能够改变世界格局呢?
有人问,读历史有什么好处?别的好处我不知道,但是有一个好处,是历史研究学者十分认同的,那就是总能在历史中找到一些规律,这些规律似乎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似乎会说话一样,总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是我在知乎碰到的提问,最初的问题是“在二战期间,美英盟军有实力击败希特勒,为何还要给苏联提供军事援助,从而给自己埋下隐患呢?”由于题目对字数有限制,所以进行了修改。
纽约时报爆料说马斯克涉嫌吸毒,吸到膀胱病变。从上任政府效率部部长就开始吸,频繁参加活动,随身携带一盒,没事就吸两口,不光吸K粉,还吃摇头丸,吃迷幻蘑菇。
85年前,1940年5月26日,一场足以改变二战历史的战略性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启。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的密码究竟是什么?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也是敦刻尔克大撤退85周年。今晚,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播
1940年的西班牙,刚从内战废墟中爬起,却迎来了二战的风暴。佛朗哥,这个在内战中胜出的独裁者,左右逢源——一边出口军火给德国,一边与盟军套近乎。
不知怎得,一提到孩子,我总本能的想起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夏伊勒在书中沉痛的说,在1945年纳粹德国最后的那段岁月里,守卫柏林最坚决、伤亡最惨重的,其实是一群德国的孩子。
旁边的战友弗里茨试着用冻僵的手指划火柴,可火柴刚擦燃就被北风卷灭,连续划了七根,最后一根烧到指尖也没点着。
不知道是受到什么样的蛊惑,居然认为二战时期英美具有打败希特勒的实力,要知道,在1944年纳粹覆灭前半年的阿登战役,差点端了英美老窝。只是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很多我们所看到的只是那些宣传者让你看到的,你看,现在西方都宣传二战是希特勒和苏联发动的,打进柏林的是
希特勒的反犹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植根于德国战后社会的动荡和长期以来欧洲对犹太人的偏见。他在演讲和著作中多次指控犹太人有所谓“六大罪”,这些指控不仅是他个人偏见的体现,也成为纳粹政权迫害犹太人的意识形态基础。
此人的名字叫希特勒。他并非从一开始就拥有灭世者的锋芒,在维也纳的寒冬街头,他曾是一个捧着画布踯躅不前的落魄青年,频频被艺术学院拒之门外。他那极度受挫的心理在青年时代便开始酝酿不安,社会的冷漠、失败的羞辱、贫困的折磨、战败的耻辱,一层一层叠加在内心深处,最终形成